(原文撰於2011.10.09 當年金馬獎前)

一直沒有寫賽德克的心得,是因為這部片真的承載了許多想法,看過太多深入分析的心得之後覺得自己再怎麼寫都是很淺觀的,怕一寫會破壞或簡化這部片的價值。不過後來我覺得,這部片給我深深的感動還是要推薦一下,所以我就我自己在乎的幾個切入點寫就好XD
 

上集和下集,其實幾乎可以分成兩部片看


應該是說相較之下,上集主要在讓觀眾熟悉賽德克對於祖靈的信仰、瞭解歷史背景、以及文化衝突上的鋪陳。特別是在戰士的精神、成為真正男人/真正的定義,與現代文明有所不同。 要在瞭解行為背後的信仰之下,才能理解之後他們殺戮和自縊的行為為何。
下集則是延續上集精神,描述真正起義對抗的過程,可以看成類似戰爭片,但又多著墨了點其他角度的觀點。例如族內的女性,為讓男人沒有包袱去成就他們心中的大業所做的犧牲奉獻,例如原住民籍日軍,例如日軍之妻,以及鎌田彌彥最後所說:
「為何我會在這遙遠的台灣山區見到我們已經消失百年的武士精神?」等...原住民勇士的精神。


在寫之前我想強調一下。我其實很想看參加威尼斯影展的150分鐘版本,基本上這部片剪到剩150分鐘,那幾乎是剪掉一整部片了吧。看影評的態度,我是覺得那不如把上集直接丟去參展就好,很顯然他們在乎的是這個敘事深度的部分(這和我原本看之前競賽片路線的預期其實是一樣,但是實際看了賽德克之後我覺得他其實陳述得比我想像中的中性懇切)不過看國際媒體的反應,總覺得是不是下集成分佔太重讓我很想知道他們到底是看到了什麼XDDD
ps.儘管如此,奧斯卡還是值得期待,因為奧斯卡的要求是以當國上映之版本參賽,所以不論結果如何,至少可以讓他們完整聽到導演要訴說的故事。

 

藝術角度來說

我在最早之前以為的賽德克確實就是下集那樣,而事實上就一部戰爭片場面來說水準已經蠻不錯的了,畢竟台灣自己的電影中好像還沒有這樣規模的游擊戰和廝殺場面。另外不論上下集,我很喜歡導演某些特別的取景角度,在大螢幕看會覺得非常有感覺。戰爭劇情都是有層次和轉折的,不論策略上或情緒上,在一片山林中以及三方對峙的過程也不會眼花撩亂。不過略有缺憾的就是爆破場面吧...有一幕日軍朝山裡發射迫擊砲的時候,從仰望的視角看砲彈在樹林頂端紛紛爆炸,像煙火一樣,我是覺得這邊特效做得差掉了,不論炸開的砲火或旁邊的火花都非常非常地令人出戲。

除了在畫面捕捉的方式上深得我心,另外在看這部片的時候其實可以感受到導演對於這部片的考究非常用心。千萬不要覺得導演用心是必然的事,看完<殺人犯>之後我就是覺得萬事具備只欠導演。就一般好萊塢電影而言,敘述當代、當朝或是其他國家、族群為背景的故事時,是最容易看出導演在考據上的用心程度。早期一點的電影好像比較不重視這個,不論是口中所說的語言、服裝、行為、對白方式或是場景的設計,一直到這幾年才開始講究這件事。


在本片只聽得到三種語言:賽德克語、日語和閩南話,在選角上面也稍微別出心裁,特別是看一般的電影時已經我們看電影早就習慣了,不管主角設定是哪國人,永遠都是那些熟面孔。找這些素人(素人的定義到底是什麼阿?很多人也不完全是路人甲耶XD)不但在血統很有說服力,展現的氣質、演技甚至歌聲都引人入勝,讓觀眾入戲得很快,不會被演員本身的定位侷限住(本片被侷限最大的大概是馬如龍吧XDDDDDD  他一出現大家一直笑XDDD)

這些都是小地方啦,但就是連小地方都顧到才叫做用心,而且這些東西會不知不覺影響你在看這部片時帶入情境的程度是否深入。

 

劇情上來說

雖然離題但我很想說,,開頭真的跟梅爾吉伯遜的<阿波卡獵逃>很像,請大家看完賽德克覺得還不錯的務必去看<阿波卡獵逃>。這部的故事沒有太複雜的情結,算是一部很刺激的叢林獵殺片,但是全片也是馬雅語發音,所有的角色也都是特別選過的演員(主角真的很像巴西前國腳小羅,應該也是中南美洲人)。這部片開頭也是頭目之子與父親及其他的勇士一起去狩獵,然後生吃動物的內臟和喝血,剖題的方式幾乎一模一樣。大概是這是原始文化和現代文明落差最大的地方,導演放在開頭是想嚇嚇大家吧XDDDDD

ps.去電影院看賽德克,請小心坐在嬌嬌女旁邊...我旁邊的旁邊跟一群女生來看,看到那段一直在  「額~額~好噁喔~~~幹嘛吃~~」鬼叫鬼叫...   靠邀喔怕還來看,叫屁阿。害我轉過去白眼三萬次...

然後因為開頭讓我想到了<阿波卡獵逃>,所以就連帶想到這部片的結局是逃過了一劫,卻看到遠方海面上開來強國的船艦,似乎在暗示等著他們的是更大的滅族之難。因此讓我覺得<賽>片這樣好像它的續集喔XDDD

 

上集來說

我覺得抗爭的動機形成用一部片去講其實並不冗長,因為這不是一個衝動發起的決定,是積年累月堆的不平等堆積的悲哀與不滿,在保護族人生存與維護信仰和尊嚴中拉鋸。先慢慢地從賽德克人原本的生活方式講起,然後日本人怎樣來,怎樣改造了他們的環境,改造他們的生活。男人的力氣被拿來伐木,女人的溫順被拿來當僕傭。雖然日本人有好有壞,有友善的也有惡劣的;但是總體來講,他們已經失去他們原有的價值觀中,身為一個人的價值--被強制植入的價值觀與生活方式,讓那些本來驍勇善戰的賽德克人突然從榮耀的靈魂被打入社會最底層。事實上幾十年的時間很多人也漸漸無奈適應,但是每當遇到殖民者的霸凌或威嚇時,毫無地位權利的不平等就凸顯而令人無法忍受。而且族人心中也明白,起義根本就是自殺行為,甚至會導致滅族。
存了好幾簍火藥的莫那魯道卻出面阻止衝動的孩子們與日本軍發生衝突,也許是要等一個時機,等一個萬一,或等一個說服自己的理由。


看到很多人覺得看了上集就不會期待看下集。雖然不知道原因是什麼,但我自己是覺得,上集真的足以自成一格了。也有很多人說很拖很悶,但我真的覺得還好。可能步調可以更快吧,不過我覺得如果步調要快,立場就要鮮明,因為要在很短的時間內激起觀眾的共鳴。但是"立場"應該就是魏導想抹掉的痕跡,看這部片需要同理,不是熱血也不是激情,同理每個人都站在不同的理由上,有著不一樣的難處,但在二分的情勢下卻只能作出二分的選擇,背後所造成的犧牲

 

下集的部分

其實我比較有感覺的是女人們自殺,和小孩槍殺老師這兩場。身為抗日戰士的媽媽、妻子、奶奶,不僅考慮到糧食可能不夠,同時不讓男人們有後顧之憂,另外也有可能會擔心成為戰爭中的俘虜,所以選擇自盡。這想法對現代人來說大概很難接受,不過我自己是覺得還好,因為在看前面的時候,我就有在想這些男人全都離開部落去打仗,剩老弱婦孺在這邊不是可以成為日軍掌握要害的弱點嗎......

我是覺得下集略有不足的地方,一個是和另外一個社的頭目(馬志翔那個角色)之間的世仇,其實我覺得在上集鋪陳不太夠,下集他們為了自保忍辱受召成為日軍的棋子,卻在民族意識覺醒之後又被仇恨蒙蔽。這點我是覺得有點點陳述不夠,雖然當時看的時候會覺得賽德克軍腹背受敵有點慘,但是對於馬志翔那個角色的行為動機有點著墨不夠力。

另外一點就是,基本上大部分的戰士,在選擇起義之後幾乎沒有貳心。雖然信仰堅定,但我還是覺得有些存在在內心深處的人性應該可以更表現,走在立場游離邊緣的花崗兄弟算是比較有著墨的,但是其他角色似乎在認定了血祭祖靈之後,就沒有一點退縮。勇者的無所畏懼絕對不是真的不覺得有什麼好怕,或不知道要怕什麼,如果是這樣那根本只是衝動或愚勇而已。特別是毫無勝算的仗根本是賠上擁有的一切,或者是說甚至是原本"僅存"的那些都會失去,完全是為尊嚴、為信仰而打。因此我會覺得出征前,他們有過去作為現在的比較水準,而選擇奮戰;但出征後,理當在真正開始面對全盤毀滅的時候,應會與戰爭前雖然屈辱但還算可以生活的日子有所比較。難道不會有懷疑、迷惘或是擔憂? 他們是如何感受恐懼,又是如何從恐懼中堅? 這是我比較想看到的。 所以我說,下集真的比較傾向於戰爭片,或者幫這個故事做一個後續交代而已

寫得有點雜XD

 

 

 

 

 

arrow
arrow

    Franzisk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