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複看了幾次,仍然覺得細節處理得毫無破綻的一部作品。

如果要探討精神疾病發展的進程,本片是非常適合的入門電影。在探討成因或風險因子的時候多半會從個人性格、家庭遺傳與外在環境刺激下去探討。Nina身為芭蕾舞團名伶,性格壓抑、自律、追求完美,容易過度譴責自己而產生高焦慮,其性格養成也可以從母親的態度窺知一二。母親過去也是芭蕾舞者,女兒是她實現未完成夢想的希望。在非常保守、控制、嚴厲且言語批判的教育環境底下,Nina的情緒狀態猶如一顆未爆彈,在過去順遂的表演路途上從未失衡爆發。所以每一部電影都會有一個失衡的過程。Nina的失衡來自兩個層面: 認同危機與情慾解放。

Nina的自我認同所遭受的第一個挑戰,來自於角色詮釋。從表面的概念而言,黑天鵝角色詮釋不到精髓是她事業遭受挑戰而開始對自己產生懷疑的關卡;從裡層的概念而言,她將自身情感經歷透射到白天鵝的角色脈絡裡,關於渴望被愛、成為唯一、與逐漸蔓延的嫉妒。Lily身為一個理想的黑天鵝形象(或是Nina投射的認定),是Nina所沒有的、所渴望自己也能夠擁有的嚮往--自由、灑脫、充滿性魅力。有一種說法叫做「入戲太深」,但若是對自我的認知和角色相差很遠,要切割或區分並不是那麼困難。「入戲」多半是來自部分與角色共通的情緒經驗,使得詮釋的過程為了完全進入角色,挖掘更多角色與自身的連結、或是甚至因漸漸畫不清自我在現實與戲中的區別,也將本來不相同的本質透過重新解讀、詮釋而合而為一,最後招致相似的生命結局。


Lily是使她內在失衡的關鍵的存在。就表面而言,她就是個優秀且威脅Nina首席地位的新進,擁有詮釋黑天鵝的天生氣質。但更深的層面是,她更是Nina強烈嚮往的理想我,同時又挑動著她情慾的神經,挑戰她幾十年來所壓抑的自我。或者可以說,在Nina的內心確實潛藏了一隻黑天鵝長久以來被保守的環境與高壓的表演事業所壓抑,直到舞碼裡遇見了黑天鵝這個角色,舞碼外遇到了Lily。

故事前半慢慢一步一步堆砌Nina所處的壓力,令人屏息喘不過氣。無意識重複抓背是她逐漸惡化的焦慮表徵。臨床上可見例如拔毛症,或是較常見、不太造成生活嚴重影響的如啃指甲等反覆性行為都可能是焦慮情緒的反應。較為敏感、易焦慮型的性格,也容易對於細節做過多的解讀。當解讀漸漸偏離現實,對於外在環境的認知就會逐漸從原本的樣子開始瓦解。在高壓且負面情緒底下多半是朝向負面發展。這是發展中期Nina的樣子,開始看到虛實難分的畫面,開始對於導演對她的情感或信任產生懷疑,開始懷疑Lily別有企圖,認為團員都等著看她笑話,認為母親從不認可她的能力。在現實的臨床上,妄想症多半從這樣細碎的偏離解讀開始慢慢累積成對整個外界的扭曲認知。


公演前一晚的放縱之夜是壓垮Nina的最後一根稻草,也是整個故事最重要的轉捩點。藥物使用對精神疾病的誘發一直是有許多研究專注的議題。無論是否間接造成慢性精神病的誘發,在藥物發作的過程中會產生急性幻覺、譫妄、認知功能短暫失功能等則是可以確定的。透過藥物使用的橋段,誘發的Nina釋放出她壓抑已久已蠢蠢欲動的渴望--當然許多人認同高潮的點來自蜜拉庫尼斯和娜塔莉波曼的女女床戲。關於當晚究竟是不是母親強行闖入,這似乎是觀眾一直討論的點。就戲劇效果,母親的闖入也許對於角色所處極端恐懼與焦慮的困境有增色效果;但邏輯上我認為是她個人內心的黑天鵝爆發--那個她被強烈吸引或甚至渴望自己成為的形象,透過虛實難辨的性幻想完全無防備地展翼--就如同她從她肩膀上看到猶如蛻變般萌生羽翼的幻覺。

失衡之後的她打翻了情慾渴望、嫉妒與強烈的反抗情緒,打亂了要務行程,又在帶著未整理情緒趕到預演現場後發現前晚那場雲雨並不是真的,使她終於來到崩潰邊緣。精神耗弱的狀態導致注意力失焦,也使得前半白天鵝的表現有些許失常,但加深的自我譴責與演出壓力反而把她帶至絕境。強烈恐懼臨場換角的情緒激發下終於迫使她奮起對抗心魔,刺死那個要來替換她角色的幻覺Lily。然而從來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終究是自己,她無意識其實刺死的是那個阻擋成魔的自己。這個實際發生卻也同時象徵性的動作使她終於成功蛻變、引領她至令人驚嘆完美的黑天鵝靈魂中。然而當她結束黑天鵝的橋段,要回來面對原本的自己--白天鵝--時,才發現自己其實已經殺死了舊的自己。呼應般地拖著瀕死的身軀登上舞台,完成最後完美結局,然後讓那個蛻變前的自己和這個角色一起死亡。

最後故事結束在幕拉起之後,大家圍觀,導演不捨地肯定了她的完美演出。 「不瘋魔不成活 」 ,從藝術的角度而言,由生命寫下的篇章永遠是最無可取代的。人類的精神能夠有很寬廣的可塑性,這部作品讓我最驚豔的是把「對外界的抽象詮釋」以具體的畫面和情節作詳盡的詮釋。虛與實在畫面呈現和劇情推進上都和諧地交融,打造出令觀眾感到難辨的懸疑驚悚的氛圍;精湛的演技、完美的柴可夫斯基天鵝湖交響曲則把交付靈魂的悲壯發揮地淋漓盡致。個人認為雖然整體故事有非常強的戲劇張力,在精神狀態的進程上卻是非常貼近現實--每一個被大眾認為發病時看似戲劇化的精神疾病,他們的日常生活也就是這樣一步一步漸漸崩解的。

 


 

arrow
arrow

    Franzisk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