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Blind Side Poster

說要看很久很久~結果因為當初沒載到所以就放到忘記。
-----------------------------------------------

我好像很久沒看這種溫馨片了
應該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就不太相信有什麼奇蹟或善心存在在社會上吧
會接觸的感人類型也是充滿現實困境的
例如<當幸福來敲門>或<七生有幸>那類讓你一邊流淚一邊感動的


在看這部片的時候
我感覺到我其實有點緊張,因為我覺得這個家庭的心太過完美了
不真實地好像泡泡隨時都會破掉似的
我以為這個故事的走向會朝向
因為媽媽無私的奉獻與關懷卻造成家人不諒解
最後夫妻失和,母女疏遠等等,
但她還是堅持走對的路.....如此一般。

這好像才是我相信的「現實」。


但事實上,如果不是因為這個故事是改編自真人真事,
我真的不會相信會有這麼奇蹟般的故事。


充滿主見、以強勢的方式實踐善心、不畏他人眼光的媽媽
懂得欣賞並體諒老婆溫暖又雞婆的個性的爸爸
古靈精怪講話老成卻毫無排他性的兒子
正在青春期,卻能夠在同儕間有獨立價值觀、接納弱勢的女兒

以及最重要的

擁有強壯高大的體型、生長在悲慘家庭以及龍蛇雜處的環境
卻保有最單純善良的個性以及充滿感恩的心的黑人少年

我覺得整部片一路下來
都處處是感動
而且觀眾就站在和麥可同樣的角度,
對於陌生的這家人、對於未來的不確定一樣膽戰心驚
但幸好這神奇的一家人總是有著讓人意想不到的surprise
就如同麥可一樣,觀眾也一點一滴堆砌起對這家人的信賴和好感
相信這家人真的做到了我們不認為有可能存在現實中的無私關懷與協助

一個人有這樣的想法,能夠堅持一輩子就很困難了
他可能會面臨許多現實應負責任的壓力,家人與朋友的質疑和反對
但這是一家人
而且還是如此和諧地融合在一塊,並且每個人都有共同的理念,也能夠互相體諒
不論從何種角度而言我覺得都是十分珍貴的

看到最後我還是溼了眼眶
這麼開心溫暖的片我還是哭了= =
不過這和七生有幸那種感覺很不一樣
是內心覺得振奮和滿滿的感動的哭

不帶有一絲悲傷或遺憾的


看到一篇對於這部電影的評論

攻其不備:得獎靠運氣

裡面把我所謂「如天堂般不真實」的疑問質疑地很明確


雖然有同樣的疑惑
但老實說我覺得沒有必要每部電影都需要刻化現實
現實大家早就都瞭,所以才會有質疑不是嗎?

行善能夠沒有困境、沒有挫折,任誰都知道是不可能的
所以選擇收養的人少,每個月捐錢求心安的人多
很少有人能無所畏懼地覺得好就去做
我們對實踐理想的困難已經理解到幾乎不願意去做了
何必需要每一次都多做著墨?
安潔莉娜裘麗收養了這麼多個小孩,
誰知道她關起房門跟布萊德彼特吵過幾百萬次架?
但為什麼不去挖這些愛心大使背後的黑暗面?

因為人都需要憑著眼前所見光鮮的一面,
才會相信這件事真的有可能被做到
如果要說這部片的存在意義,就是讓你「相信」吧
他不是要教你how to do,他是要你belive what to do
選擇邊緣說服途徑,未必就會比中央說服途徑來得沒有意義或虛偽

事實上
他們都是要你達到目的的一種方式而已
只是有些人吃這套,有些人不吃
但兩種都有其存在的意義。

至於得不得獎
基本上我沒什麼意見~
不過根據近年來能被提名甚至得獎最佳男女主角的,
有很多都是詮釋真人真事或傳記類型電影
我想這部份也有可能是加分的原因?
(但評論裡對梅姐叫屈我就沒話說了= =因為<美味關係>也是詮釋真人..........)
不過我倒是覺得就情感表現而言,麥可的發揮其實比珊卓那個角色多很多

而且看了歷年來的真人真事改編
這部片確實有簡單了點。
但還是部好片阿~

--

補充:近10年來奧斯卡得獎最佳男女主角,為詮釋真人真事者


最佳男主角

2008年(第81屆)
西恩·潘Sean Penn/《自由大道》(Milk)
美國政治史上第一位同志議員哈維米克


2006年(第79屆)
佛瑞斯特·懷特克Forest Whitaker/《最後的蘇格蘭王》(The Last King of Scotland)
七大魔鬼獨裁者--烏干達前總理,阿敏


2005年(第78屆)
菲利浦·西摩·霍夫曼Philip Seymour Hoffman/《柯波帝:冷血告白》(Capote)
同志作家楚門柯波帝,撰寫<冷血>一書的過程。


2004年(第77屆)
傑米·福克斯Jamie Foxx/《雷之心靈傳奇》(Ray)
美國黑人盲人藍調音樂家,雷‧查爾斯


2002年(第75屆)
安德魯·布洛迪Adrien Brody/《戰地琴人》(The Pianist)
波蘭猶太作曲家和鋼琴家華迪史洛·史匹曼(Wladyslaw Szpilman)




最佳女主角


2009年(第82屆)
珊卓·布拉克/《攻其不備》
美國美式足球明星麥可奧赫與他的杜希一家人


2007年(第80屆)
瑪莉詠·柯蒂亞Marion Cotillard/《玫瑰人生》(La Vie en Rose)
法國1930年代至1960年代著名的歌手愛迪·琵雅芙


2006年(第79屆)
海倫·米蘭Helen Mirren/《黛妃與女皇》(The Queen)
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


2005年(第78屆)
瑞絲·薇斯朋Reese Witherspoon/《為你鍾情》(Walk the Line)
美國民歌創作歌手強尼·卡什之妻


2003年(第76屆)
莎莉·賽隆Charlize Theron/《女魔頭》(Monster)
美國第一位女性連續殺人犯


2002年(第75屆)
妮可·基德曼Nicole Kidman/《時時刻刻》(The Hours)
英國現代與女性主義作家,維吉尼亞吳爾芙


2000年
茱莉亞·羅勃茲Julia Roberts/《永不妥協》(Erin Brockovich)
艾琳·布羅克維齊與美國西岸電力公司巨掣太平洋瓦電公司(PG&E)的法律訴訟案件

--


其實,光是入圍的就有一大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ranzisk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