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總共看了3遍黑暗騎士(雖然與許多忠實影迷來說應該算少,之前看到有人說看了32遍),而開戰時刻僅看了一遍。所以我想我會花較大的篇幅在描述我對<黑暗騎士>的想法。另一方面是因為我覺得第一集的細膩度遠不及第二集。事實上我覺得第一集不論在用心度、角色性格的琢磨或劇情的邏輯性都沒有第二集來得精雕細琢。

batman begins  

<蝙蝠俠:開戰時刻>

首先說說第一集我不喜歡的地方。

忍者大師的選角令我不太能接受,渡邊謙的妝容好像搞笑演員;許多明明是東方臉孔卻硬是以流利英文對話;連恩尼遜不知道是選角的問題還是這角色本身的問題,他讓我非常沒有反派感覺,而且犯罪動機很薄弱;席尼墨菲神秘的氣質還蠻適合反派的,稻草人面具有恐怖到,但他還是頗弱的。

感覺這集似乎想走生化科技之類的大場面,卻在劇情上略嫌粗糙,感覺要同時交代蝙蝠俠的崛起又要發展一個壞人的故事有點難以兼顧;情感的推進上也有點不夠力,為了饒恕一個犯罪的農夫卻毀掉整個影武聯盟,我不是反對這個想法,但造成的傷害遠超過拯救;男女主角完全沒有火花,凱蒂荷姆斯實在不適合這個聰明的角色;以集,阿福對於”想穿著蝙蝠裝在夜晚打擊犯罪”這樣荒謬的念頭也太順水推舟地接受了吧…

不過它對我來說最大的價值,當然是交代了一個英雄是怎麼發展起來,畢竟他沒有被蝙蝠咬到,或是被打什麼奇怪的強壯藥。怎麼開始這個想法、怎麼付諸實行,是這部片的重點。另外如果從這部片開始看會比較了解蝙蝠俠與其固定班底之間的關係,他跟阿福的深厚情誼,他和福克斯先生的默契,以及瑞秋不能履行的承諾等等…

另外有一些梗其實有連通到下一集,例如第二集蝙蝠俠不等哈維說完話就跑了,戈登隊長就吐槽說:”他常常這樣。”後來看了第一集才發現他從第一集就這樣了XD

還有第二集開頭,韋恩偕女伴來到他的飯店,坐到哈維和瑞秋旁邊丟了一句對蝙蝠俠的批判以套出對方看待蝙蝠俠的立場,這在第一集就用過一模一樣的做法,但是用來試探民眾對蝙蝠俠出現的反應。

the dark knight2

<黑暗騎士>

蝙蝠俠的哲學,或者是Nolan的哲學其實已有無數人討論過了,不過我依然覺得當重看以後發現了許許多多潛藏的細節,仍然會令人振奮不已。我喜歡這樣的驚喜。

<黑暗騎士>是一部,你絕不能錯過任何一句台詞的電影。我在看第二遍漏掉前面20分鐘,一星期後看第三遍,補上開頭之後,突然讓我發現原來有許多後面的對白、劇情、精神,早在最前面就不斷被重申或是伏筆。只是剛開始看以為只是普通的台詞,看到之後面又忘了前面其實早就提過。

這部片之所以精彩也因為<黑暗騎士>有永遠也難以被取代的希斯萊傑版小丑,那陰沉的呵呵齁齁,令人煩躁的鼻息,神經質的舔嘴唇,眼神裡藏不住邪惡的氣質。以及充滿至高正義白色騎士,在”以英雄的姿態死去,或活活看著自己變成壞人”的悲劇下死去。

這兩個角色好像在不同的層面上成為蝙蝠俠的”反面”(小丑與蝙蝠俠的存在比較像陰陽,因為蝙蝠俠可能打破了某種正義與邪惡的平衡,而讓小丑有崛起的空間;與哈維丹佛合法vs不合法的關係則比較像正面和背面,本質上是同樣的一種理念,也互相依賴彼此的力量,但多半會以正面(合法)接觸他人而非背面),而激發了對蝙蝠俠執行正義的質疑。

細膩的角色設定,讓不同角色的哲學影響了好人與壞人的平衡,操縱了高譚市的輿論,這些想法也在角色間流動。

一般英雄電影通常不會遇到什麼太麻煩的問題,最麻煩的問題大概就是敵人太強而已。因此在那樣的電影裡英雄的定義很簡單,只要很強、富有正義感、打擊犯罪、拯救世界,就可以被稱之為英雄。

但在這裡,英雄會墮落,英雄有情感、有私心、有弱點,充其量他們只是個”比較正義的人”,但是正義是一種信念或價值觀,它是有機會被改變的。因此只要擁有強大的力量,就可能變成威脅。在本質上蝙蝠俠與哈維其實是相近的,只是哈維是蝙蝠俠”永遠也達成不了的理想”,可以合法公開地在陽光之下打擊犯罪,作一位全民英雄。但兩人在小丑出現之後,一人的信念愈發堅強,一個人卻被擊潰,歧異因而產生。


TDK

小丑

小丑的出現是個非常有趣的挑戰。

他的犯罪沒有任何外在動機。為錢、為愛、為生存,他只是為好玩,喜歡看到天下大亂,喜歡看到人恐懼的樣子,說著一個又一個看起來有著悲慘過去的謊言,嘲笑人的憐憫,玩弄人性的良善與醜惡面,對死亡沒有恐懼且毫無良知。

因此他操弄著每個人的弱點或黑暗面,以達到自己想要的目的:

他表示只要蝙蝠俠存在一天,他就會繼續每天殺死一個人,利用大眾的對自己暴行的恐懼,挑起市民對蝙蝠俠的討伐;

他藉著黑道集團失利之時挑撥其對蝙蝠俠進行報復,瘋狂的行徑連黑道份子都說”沒有人會為了你(蝙蝠俠)惹毛小丑,你有原則,他沒有。”

他在哈維最慘的時刻煽動他一起沉淪於憤怒的報復的行徑之中,徹底瓦解他曾相信”命運自己掌握”,把白色正義騎士徹底摧毀。

他的邪惡亦不斷挑戰蝙蝠俠在道德邊緣的把持,只不過到最後他仍然失望了。被蝙蝠俠從高樓外吊上來時他說:”你就是不肯讓我走是吧”。

他最大的失算則是在遊輪那段,讓人看到原來人類也有操弄不了的情操和光明面。我不知道如果希斯萊傑沒死,小丑的故事是否會繼續? 一直到兩人鬥出一個結果為止。畢竟停留在這樣的結束,看起來雖然小丑被船上的人打臉,又被蝙蝠俠以德報怨(這可是他最不想要的),但是事實就是他沒死,他就有機會再東山再起。 


蝙蝠俠

其實在一開始我不太能理解蝙蝠俠的堅持。

被傳統英雄模式洗腦久了,真的會不會去質疑賦予正義之身過度權力的後果。畢竟每個故事都會讓他們的主角很受控制,就算真的一時得意忘形最後還是會拉回來,皆大歡喜。他們好像從來不會被探討”何所為?何所不為?”因此在很多時候其實會無法忍受為什麼不殺了他比較快,但這就是蝙蝠俠認定對於非法正義的界線,或者對於自己認定所賦予生命的掌控權。

但是如果從<開戰時刻>開始看,就比較能理解他是在什麼經歷之下形成這種對”正義”的定義。當他的殺父母仇人死在他眼前,他以為自己應該要高興,但卻沒有想過背負罪過的生命也會有其存在的價值,而在這個事件中那個人的價值即是可以終結更強大的罪惡。

而第一集蝙蝠俠被徹底訓練的”面對恐懼”則在第二集中,在墮落的哈維身上看到堅強靈魂的重要。

不過讓我心情不太好的是,看到最後我才知道原來市民需要的不是真正的英雄,而是正義的信仰。於是身為英雄變成是一場悲劇。一明一暗的兩個正義,一個在腐敗前以英雄最後的樣子悲劇死去,另一位則為維持人們的信仰與希望,必須帶著醜陋的真相背負罪惡逃亡。這部片一點都不會令人產生我想要當英雄!!”這種天真的encouragement

 

You either die a hero, or you live long enough to see yourself become the villain.

 

到電影圈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ranzisk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