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刊載於螞蟻水上漂 (歡迎到原網站繼續追蹤我的發表唷!)
導演:陳凱歌
演員:黎明 章子怡 孫紅雷 王學圻 安藤政信
<梅蘭芳>是陳凱歌繼<霸王別姬>經典之作後以戲曲為題材的第二部大作,顯然給很多人很高的期待。不過相較<霸王別姬>以著重在時代下個人的情感轉折,<梅蘭芳>就稍微抽離點看”戲子”在當代社會的無奈與堅持。角色間情感面是有,但不是全然。經改編後,與三位分別為傳統藝術、為梅蘭芳癡狂的邱如白(原型齊如山)、精明幹練識大體的福芝芳,以及和”冬皇”小生孟小冬的關係都在精簡改編後做了明確易懂的定位(但或許不符合史實)。
“那你就戴著你的紙枷鎖,一股勁兒地往前進吧。”
故事開始在梅蘭芳年幼習戲時,大伯的紙枷鎖一事留在他心中的影響開始。開頭即暗示了身為唱戲人的無奈,但當時的畹華對唱戲充滿熱愛,僅將大伯的一封信收在心底。
之後邱如白(孫紅雷飾)遇見年少的梅蘭芳,當時戲子如娼妓,如十三燕(王學圻飾)期待徒弟能夠將戲子地位提拔提拔,因此在這樣的環境下梅蘭芳出淤泥而不染的氣質深深吸引了邱如白。”質本潔來環潔去,不教汙淖陷渠溝。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看在強調自己是”乾淨的”邱如白眼裡,梅蘭芳作為小旦”唯有情慾乾淨的才能將它唱得這麼美。”他將西方戲劇在情感演繹上較流動自然的方式引入了梅蘭芳的詮釋裡,促成梅蘭芳與十三燕為新舊理念對台三戰的契機。第一場走著傳統詮釋的十三燕依然高朋滿座,梅蘭芳一邊慘敗,於是他不顧他人不看好的情況下決定演出悲劇<一縷麻>。透過邱如白帶領校園行銷的做法,此場演出竟吸引大量年輕觀眾,並引領了最後一場演出的壓倒性勝利。”輸不丟人,怕才丟人。” 這是十三燕知道自己的盛世已去,最後一次登台前感慨萬千地說。這場君子之爭亦象徵梅了蘭芳的時代奠定。
“你讓人家失街亭,人家非要由龍戲鳳。”
中段梅蘭芳已來至青年,由黎明所詮釋。溫文爾雅的氣質仍舊,活靈活現充滿想法的感覺卻不見了,反而多了點膽怯和優柔寡斷。陳紅飾演的福芝芳一出場即展現了聰明但強勢的氣場,不明史實的人還真不知她其實是梅蘭芳第二位平妻,據傳娶她入門即是要她”管著梅蘭芳”的。當時邱如白極力想將他捧紅到美國,但梅蘭芳一直猶豫不決,福芝芳也不甚同意。直到孟小冬的出現,我認為是全戲最精彩的一段,梅蘭芳、孟小冬、邱如白和福芝芳,各自本有譜,但性格與手段的交會讓四個人之間環環相扣。一首”游龍戲鳳”讓兩人的情愫漸長,男作旦,女作生,有趣的對應且都是當代第一,怎麼看都如天作之合。
”那兒有把傘,是誰的,還誰去。”福芝芳當然全看在眼裡,但面對邱如白暗示地說”這戲越演越真了”,她按耐著心中的酸楚回道”這戲不往真裡演,難道還往假裡演?” 戲中的福芝芳雖然伶牙俐齒,卻處處精打細算替梅著想,也算是犧牲私情顧全大局。而一心一意想讓梅蘭芳更上層樓的邱如白十分不認同梅蘭芳和孟小冬繼續揪葛,卻又希望透過孟小冬對梅蘭芳的影響力說服他前往美國發展。梅蘭芳和孟小冬誠實透露對於到美國發展的未知感到害怕,孟小冬則回他”那你該怕的事還多著呢。咱們本來就是看千千萬萬人眼色吃飯的。”
”他這一切,都是從這份孤單出來的。誰要是毀了這份孤單,誰就是毀了梅蘭芳。”
因為害怕認識了孟小冬之後的畹華,可能讓梅蘭芳從此消失,福芝芳終於登門拜訪孟小冬。原以為可以用著元配的下馬威訓訓她,但也許是忽然看見自己根本未曾擁有過的失去,福芝芳總算掩藏不住心中多年的苦澀說了”梅蘭芳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是座兒的。” 邱如白和福芝芳其實都明白這麼多年來梅蘭芳心中有份孤獨是誰也填不滿的,而他們也都注意到了孟小冬的出現撼動了它。”他這一切,都是從這份孤單出來的。誰要是毀了這份孤單,誰就是毀了梅蘭芳。”這段話讓孟小冬決心離去,僅留下一句”別怕”。但令人心痛的是就連觀眾也不知道,究竟捍衛舞台上的梅蘭芳是對的,抑或捍衛舞台下畹華的快樂是對的(當然真實世界裡兩人其實是有結婚的)。但可以看得出的是,梅蘭芳面對失去孟小冬的傷痛,或者說是為了一條自己也不確定的路做出犧牲,看在眼裡的福芝芳難過一點也不比他少。熬著湯陪著梅蘭芳掉淚,一邊說著”別哭阿”,把身為一位妻子的強悍與脆弱、捍衛與包容詮釋得十分動人。
”有人要看一個弄髒了的梅蘭芳嗎?”
故事的後半講到了1937年日軍攻佔北平後,日軍發現中國歷史上”所有統治中國的異族人,都是被中國文化同化後而結束統治。只有征服梅蘭芳,才能征服中國。”但堅持不做漢奸,不向日軍低頭的梅蘭芳因此拒絕再站上舞台。同時害怕梅蘭芳自此消失的邱如白,堅信”戰爭隔幾年就一次,你犧牲了你的藝術,等一切又重歸於好,煙消雲散,這就是尋常世界。你不光是為一個尋常世界而生的。”梅蘭芳用以當年邱如白給他的話回應他”你不是說,人不光得活著,還得往好裡活。活得好,好好活著,活得不害怕!”因此最後蓄鬍以明志的梅蘭芳,以堅定自己的愛國信念,拒絕登台表演。
”多大繁華到頭來都是場虛空。只是大伯明白時已經晚了。大伯要你做個凡人,平平安安地過一輩子”。
劇中梅蘭芳是極力想掙脫戲子宿命枷鎖、想要追尋幸福、又不願屈服日軍,但在這樣劇情發展底下,黎明詮釋出來的氣質(或是導演給予他的靈魂)卻是相對十分衝突的軟弱與優柔寡斷,他決定不了機會,擺脫不了束縛,掌握不了幸福。到了最後電影卻藉由他大伯的話透露了梅蘭芳渴求平凡的心聲。對應他年少時期”那你就戴著你的紙枷鎖一股勁兒地往前進吧”,那份熱忱、堅毅、充滿理想,青年後的梅蘭芳卻顯得對身上的枷鎖充滿無奈。
許多人認為梅蘭芳被陳凱歌改編後便被”神化”,成了不可褻瀆、不可撼動、不可缺少的珍貴。但事實上我卻覺得我看到的是梅蘭芳靈魂裡的悲哀(這對於喜好梅蘭芳的支持者應當是很殘酷的吧),或說好聽點將自己一切獻給了京劇。他似乎是邱如白、福芝芳、孟小冬,以及之後的日軍,多方之間角力的魁儡,有人捍衛他,有人動搖他,有人想摧毀他,而他就在角力的爭奪之下成就了現在的樣貌,但他內心要的卻只是份平凡。他這一生似乎還是擺脫不了為座兒而生、為座兒而死的枷鎖。這未必是真實的梅蘭芳,但這卻是陳凱歌讓我看到的梅蘭芳。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