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開始試圖撰寫電影分析至今已有數年。撰稿的取向從最早之前,單純抱持著私自紀錄希望捕捉觀影時所產生的內心的愉悅與共鳴(或許有時是錯愕),到中間開始試圖把心情紀錄轉變為詳細一點的剖析並公開,到後來正式投稿時期文字開始講究、反思的內容開始延伸,到現在。隨著數年個人經歷大學時代、出社會工作、參與藝文演出、赴外求學等,對於作品的感知也漸漸產生變化。每一次回頭觀看舊文,都會因為時間淬鍊形成的思維差距而感到困窘。於是開始思考,或許是時候在人人可以寫觀後心得的時代,根據自己在觀影時的取向,明確定位個人的寫作路線。

身為一非本科系也非相關產業工作人士,電影對我來說,只是相較於一般大眾視作純粹娛樂與偶像崇拜而言,對其專業度與博大精深的文化意涵再更有興趣一些而已。這可能是缺點,卻也可以是個人定位的特質。由於其他專業領域的學術和工作訓練,使自己習慣在觀影時聚焦心理與社會互動的脈絡剖析,也常以此角度評判故事堆疊的合理性和流暢度,對作品於此層面立基的議題也相對敏感。因此在綜合各名家流派或技術表現等分析雖難媲美電影從業人員的專業度,但或許從角色之間、角色與其所處時空、以及整體後設的概念作解構是個蠻有趣、也蠻符合個人習慣的方式。

現在個人站內檯面上尚保留數年前較失嚴謹的觀後心得,但最近一年內可能會陸陸續續改寫,希望能讓自己無論在重新理解作品、或者撰文技巧上,能不斷進步、提供更細膩的呈現。我也會繼續在自己的專長上努力鑽研,希望能更將其觀點融合進對作品的看法中。謝謝每一位路過、點閱的朋友,也歡迎分享相同的、不同的感受和見解。

 

Franziska

arrow
arrow

    Franzisk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